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技術文章 > 不同的施肥方法對黑土土壤水分保持的影響
不同的施肥方法對黑土土壤水分保持的影響
我國東北黑土區,為雨養農業區。水為決定作物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農田土壤水分的變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降雨、太陽輻射、風速、栽培作物、土壤質地及有機質含量等。除此之外,栽培措施也對土壤水分的變化起到重要的影響。
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減少土壤蒸發為農田水分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長期以來人們采用和嘗試了多種方法,如地膜和秸稈覆蓋、高分子吸水劑與滲水地膜的應用、旋耕(少耕)及免耕等保護性耕作的采用、不同壟向的種植方式的嘗試、農林草結合生態系統的建立以及增加作物在土壤中的殘留物等。秦玲等指出,砂土中增施草炭,可顯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如草炭體積含量為15%時,其田間持水量、飽和含水率分別比純砂土高60.16%和42.43%。王會肖等指出,覆蓋是減少土壤蒸發的有效措施,留茬是一種特殊的覆蓋耕作措施,是機器收割小麥的產物。1994年在欒城站對留茬與對照條件下夏玉米田棵間蒸發進行了測定。麥茬對玉米田土壤蒸發的抑制作用一直延續到玉米成熟,整個生育期內的平均抑制率為34.7%。
但有關土壤施肥水平與土壤水分、保水性及蒸發的關系,在黑土上尚無系統的報道。通過長期定位試驗及室內模擬試驗,揭示了不同施肥措施對農田黑土水分含量及持水保水性能的影響,可為農田土壤水分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1 試驗地背景資料
田間試驗部分在中國科學院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進行,為期3年。該試驗為水肥耦合長期定位試驗的一部分自然降水條件下的4個施肥處理:
F1-無肥, F2-中量化肥, F3-高量化肥, F4-高量化肥加有機肥。栽培作物2003年為大豆, 2004、2005年為玉米。F1、F2、F3和F4處理2003年的具體施肥量(kg/hm2) N: 0、13.5、30.0和30.0; P(P2O5): 0、34.5、45.0和45.0;有機肥15 000。
2004、2005年4個處理的具體施肥量(kg/hm2)為N: 0、96.0、150.0和150.0; P: 0、34.5、75.0和75.0;有機肥30 000。除了上述田間試驗外,還采用上述試驗區的土壤進行了室內蒸發試驗。試驗土壤為中國典型黑土,有機碳(mg/kg)分別為F1-24.4, F2-29.8, F3-26.6, F4-32.1。2003~2005年試驗區的降雨情況見圖1。
圖1 2003~2005年的月均降水量
2 材料與方法
田間試驗部分,是根據設置在自然降雨條件下的4個不同肥力處理區中的中子土壤水分儀測管,利用CNC503B四型智能中子水分儀,對在4種肥力管理模式下土壤10cm~210cm的土壤水分,進行了2003~2005年3年的生育期間的連續觀測, 4月5日開始5d一次, 10月結束。監測的深度為10cm、20cm、30 cm、40 cm、50 cm、70 cm、90 cm、110 cm、130 cm、150 cm、170 cm、190 cm和210 cm。小區與小區之間用防水材料隔離,小區池埂用鋼筋混凝土澆筑。
根據以上地塊所取樣品,在實驗室內的控溫控濕條件下進行蒸發試驗。試驗采用裂區設計,溫度為主區,濕度和土壤種類作為副區, 3次重復。溫度處理為5℃、10℃和20℃,濕度處理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45%~55%、65%~75%和85%~95%。
試驗所用容器為350ml貯藏瓶。根據容重及土壤含水量稱取相應質量的土壤,壓實至300ml。在將土壤放入瓶中之前,根據目標土壤濕度上限計算出應該加入的水分量,將水分與土在塑料袋中均勻混合。具有相同溫度處理的12個瓶作為一次重復。
10℃處理在人工氣候室中進行; 20e處理的放在接近于此溫度的室溫條件下進行; 5e處理放在冷庫中培養,晝夜都控制在同樣溫度。每4d測定一次蒸發量,然后補水至目標值上限。土壤在黑暗中處理40d。共測定蒸發量10次。
月份風速資料、月份降雨資料由M520氣象自動系統測得,風速為每兩分鐘的平均值。有機碳采用元素分析儀測定。栽培作物為玉米、大豆。F1、F2、F3、F4處理的籽粒與秸稈產量(kg/hm2)分別為: 5056和2985、7171和2149、7050和2856及8356和5210 (2004、2005年的產量趨勢總體與2003年的相近, 2005年F2的秸稈產量高于F3)。
田間試驗部分,視作二因素隨機試驗,年際間視作重復。實驗室培養部分按照裂區試驗設計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分析采用SAS軟件進行。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施肥措施對土壤剖面內總水量的影響從4月至10月的生育期內, 10cm~90cm及10cm~210 cm土層內容積含水量3年各層次的總平均值順序為: F1>F2>F3>F4(見表1)。在10cm~210cm范圍內無肥、中量化肥和高量化肥之間土壤含水量差異不顯著而與高量化肥加有機肥之間的差異達到了5%的顯著水平。而在作物影響較大的0cm~90cm的范圍內,無肥與中量化肥土壤含水量差異不顯著、高量化肥與高量化肥加有機肥的差異不顯著,而無肥和中量化肥與高量化肥和高量化肥加有機肥之間的差異顯著,達到1%水平。結果表明施肥處理,尤其是高量化肥及高量化肥加有機肥的處理顯著地影響了土體內的水分變化,尤其是在作物影響較大的10cm~90cm范圍內。
表1 土壤含水量各層次總平均值
3.2 不同施肥措施對不同層次土壤含水量的影響從生育期總的平均數來看,所有處理10cm~70cm范圍內各層次之間的含水量存在5%水平的顯著性差異, 70cm~210cm范圍內的各層次之間差異不顯著(數據未提供)。
從圖2中可以看出,施肥措施的影響始于10cm左右,結束于70cm左右。在這一層次范圍內,施中量化肥與不施肥的含水量較高,兩者之間差異不明顯;施用高量化肥與高量化肥加有機肥的含水量較低,兩者之間差異不明顯。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是施用高量化肥及高量化肥加有機肥的處理上作物生長較旺盛,生物產量較高,因而消耗了比較多的水。在70cm~90cm土層范圍,含水量出現了變化,深度超過90cm之后,施用高量化肥的處理含水量超過了其它3個處理,具有明顯的增加趨勢,而施用高量化肥加有機肥的處理卻沒有明顯的變化,可見施用化肥具有明顯的保水作用,而施用有機肥則增加了土壤的疏松透氣性,因而增加了蒸發。作物耗水對地下水的影響,最深可達250cm, 270cm處未見影響(數據未提供)。施肥多的兩個處理比較于不施肥和施肥少的處理水分的縱向變幅要大。
圖2 2003~2005年土壤剖面水分平均值
3.3 不同施肥措施對不同層次土壤含水量影響的季節變化在4月份,作物對土壤含水量的影響較小。此期,在10cm~90cm的范圍內F3和F4的含水量較低,深度超過90cm, F3明顯高于其它處理,此期主要是受上一年水分狀況影響的結果(圖3-a)。
進入5月份后,隨著作物根系活動的開始F1和F2與F3和F4之間的差別有縮小的趨勢。進入6月份這一趨勢進一步縮。▓D3-b)。進入7、8月份的雨季之后, F1和F2與F3和F4之間的差別又有進一步增大的跡象(圖3-c),直至試驗結束的10月份。在深度超過90cm的范圍內, F3與其它處理的差距從6月份開始縮小, 8月份開始明顯縮小,直至試驗結束的10月份。根據有限數據分析,這一差距是在冬季逐漸拉大的,在4、5月份時達到較大值。
圖3 土壤剖面水分平均值
加有機肥的處理,在生育前期,也就是沒有作物生長的情況下,它的含水量也是很低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施用有機肥的處理,上一年耗水較多;其二是有機肥中的秸稈等殘茬,使土壤疏松,導致了保水性下降。進入7月份,降雨量達到了其峰值,但是土壤含水量卻到了其低谷(圖4)。此低谷產生的直接原因為作物的耗水。在10cm處,各處理的變化至7月中旬開始才呈現出規律性;從20cm深開始,各處理間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6月至9月尤為明顯;至50cm深時,各處理間的差距縮小,但仍可見明顯的隨季節變化的規律;至130cm處時,仍可見7月份低谷,直至170cm; 190cm開始,已不見隨季節變化的跡象(圖5)。
圖4 10cm~210cm深度內各層次平均含水量2003~2005年平均值
圖5 各層次土壤含水量的季節變化規律
3.4 不同施肥措施與土壤保水性分析通過圖2、圖3可以看出,施入了高量化肥的處理,在高產的同時,保存了70cm以下底層的含水量,而施入同樣高量化肥配合有機肥的處理,深層的含水量沒有單施高量化肥的高,這和有機肥增加了土壤蒸發、具有排澇功能有關。
3.5 蒸發量分析
3.5.1 不同施肥措施土壤的蒸發特點。實驗室試驗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20cm土壤每4d的凈蒸發量不施肥與施用中量化肥處理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表2)。盡管與其它的兩個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可以認為,不施肥的土壤具有較大的蒸發量,而施入化肥的土壤蒸發量降低。此外施入化肥同時又施入有機肥的處理具有一定的透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發量。
表2 不同處理4d平均蒸發量
3.5.2 溫度與濕度因素對蒸發的交互影響。在適宜的含水量(75%)條件下,不施肥的處理蒸發量高于其它施肥處理。在5℃和20℃條件下,不施肥的處理蒸發量高于施用高量化肥加有機肥的處理,差異達5%顯著性水平。
在溫度較高(20℃)且較濕(95%)的條件下,施用高量化肥加有機肥的處理的蒸發量明顯高于其它處理,說明施有機肥不但可提高土壤保水性能,還有排澇的功能。
在10℃及相對干旱的條件下,施用高量化肥的處理蒸發量大。可見在單純使用大量化肥時,在相對的低溫及較為干旱的情況下,更容易失水。
3.5.3 溫度對各處理土壤蒸發量的影響。不同溫度條件下的蒸發狀況存在顯著差異,即20℃的處理與5℃、10℃處理間存在5%水平的顯著性差異。
5℃與10℃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3.5.4 土壤含水量對各處理土壤蒸發量的影響。
不同的濕度處理間蒸發量的差異總體趨勢是隨著含水量的增加蒸發量降低,但沒有達到顯著水平。在10℃~20℃相對高溫條件下,不施肥、施用高量化肥及高量化肥加有機肥處理的蒸發狀況隨著濕度的變化差異顯著。不施肥和單純施用化肥的處理蒸發量隨著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低。加有機肥的處理則有在含水量高的情況下蒸發增加的現象。
4 結論
多年長期施用肥料與不施肥的處理相比,土壤的含水量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不同的生育期表現不同。施肥處理,尤其是施用高量化肥及高量化肥加有機肥的處理,由于作物生長旺盛,顯著地影響了土體內的水分變化,影響范圍主要是10cm~90cm土層。
通過分析生育期內總的平均含水量,指出所有處理10cm~70cm范圍內各層次之間的含水量存在5%水平的顯著性差異。施中量化肥與不施肥的含水量較高,兩者之間差異不明顯,施用高量化肥與高量化肥加有機肥的含水量較低,兩者之間差異不明顯。深度超過90cm之后,施用高量化肥的處理含水量超過了其它3個處理,施用相對高量的化肥具有明顯的保水作用。而施用有機肥則增加了土壤的疏松透氣性,因而增加了蒸發。作物耗水對地下水的影響,最深可達250cm, 270cm處未見影響。
施肥多的兩個處理比較于不施肥和施肥少的處理水分的縱向變幅要大。
在4月份,水分狀況主要是受上一年的影響。
5月份隨著作物根系活動的開始, F1和F2與F3和F4之間的差別有縮小的趨勢;進入7、8月份的雨季之后,由于作物耗水的差別F1和F2與F3和F4之間的差別又有進一步增大的跡象,直至試驗結束的10月份,此期雖然降雨量達到了其峰值,但是土壤含水量卻到了其低谷(圖4、圖5)。在深度超過90cm的范圍內, F3與其它處理的含水量優勢從6月份開始縮小, 8月份開始明顯縮小,直至試驗結束的10月份。在10cm處,各處理的變化至7月中旬開始才呈現出規律性;從20cm深開始,各處理間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6月至9月尤為明顯;至50cm深時,各處理間的差距縮小,但仍可見明顯的隨季節變化的規律直至170cm。190cm開始,已不見隨季節變化的跡象。
施入了高量化肥的處理,在高產的同時,保存了70cm以下土體的含水量,而施入同樣高量化肥配合有機肥的處理,深層的含水量沒有單施高量化肥的高,這和有機肥增加了土壤蒸發、具有排澇功能有關。
實驗室內的表層土壤蒸發試驗表明,施用化肥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提高了保水性。
施用化肥同時施用有機肥改善了土壤的透氣性。施用有機肥的處理具有如下特點:在含水量高的時候,有排水的作用;在含水量適中的情況下,蒸發量最小,有保水的作用。
不施肥的處理,在適宜的水分條件及干旱的情況下,蒸發最大;在土壤含水量較大的情況下,蒸發較慢,相對而言不具有保水及排澇的作用。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城市郊區土壤養分監測與分析方法
- 下一篇:殺蟲燈在稻麥輪作地區的應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