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廣東省早稻生產可望實現“三增”
廣東省早稻生產可望實現“三增”
今年廣東省早稻生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面積穩中有增。全省早稻面積在去年增加的基礎上繼續回升,實現連續兩年恢復性增長。
二是單產普遍提高。全省除1個市單產比去年略有減少外,其余各市單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揭陽、汕尾、陽江、梅州、茂名、惠州、東莞等7個市增加20公斤以上。
三是多數地區增產。全省有17個地級市預計早稻總產比去年增加,其中茂名、梅州、揭陽、惠州、陽江5個市均增產3萬噸以上,江門、汕尾、韶關、云浮、清遠等5個市均增產1萬噸以上。
四是種植效益提高。據各地測算,由于國家提高了糧食最低收購價,稻谷價格穩定,預計每畝水稻產值比去年同期增加10-20%,加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今年早稻物化投入比去年減少10%以上,早稻生產純收益在每畝100元以上,比去年有較大提高,扭轉了近年來早稻種植效益連續下滑的勢頭。
今年廣東省早稻生產呈現的良好發展勢頭,是氣候、政策、市場和科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政策支持效應明顯。今年國家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幅度提高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標準,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早秈稻、晚秈稻最低收購價達每百斤90元、92元,比上年提高13元,有效調動了農民發展雙季稻的積極性。
二是行政推動力度較大。省政府實行糧食工作考評制度,把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總產量作為對各級政府的考評內容,明確糧食生產目標責任,推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并決定從今年開始,建設40個產糧大縣,進一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三是科技支撐作用凸現。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大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示范推廣力度,全省早稻雜交品種面積800萬畝,占早稻面積55%,超級稻品種達420萬畝,水稻拋秧、測土配方施肥面積均超過1000萬畝。
四是病蟲防控及時有效。加強病蟲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及時發布病蟲預報信息,大力推進統防統治和專業化防治,“兩遷”害蟲等病蟲對早稻的為害程度明顯輕于去年。
五是氣候條件總體有利。雖然部分地區3月上、中旬出現低溫陰雨和倒春寒天氣,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現多次強降雨天氣,對播種較早的少量早稻幼苗生長和抽穗、揚花造成了一定影響,但今年早稻產區的氣象條件總體好于去年,旱情和洪澇災害均輕于去年。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