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浙江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紀實
浙江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紀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的科學論斷。2007年3月,習近平發表了一篇題為《走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文章。
10多年來,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兩山”理念為指引,一張藍圖繪到底,走生態保護之路,發展高效生態農業。2014年4月,農業部批復浙江為全國首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后,浙江敢于創新機制,勇于探索實踐,善于點石成金,將“綠水青山”化為“金山銀山”,唱響了一首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協奏曲。
2017年9月上旬,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建忠等專家組成的評估組對浙江試點省建設情況開展綜合評估。評估組認為,浙江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建設成效顯著,理念、方法、機制、措施都走在全國前列,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和農業綠色發展機制、模式,評估結論為“優秀”。評估組建議,總結、提煉浙江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經驗并在全國推廣。
成績來之不易。那么,這幾年來,浙江是如何踐行“兩山”理念,打造生態循環農業“浙江模式”的?最近,記者走進之江兩岸,一探究竟。
環境變美了 循環農業立大功
農業要發展,環境也要美。然而,浙江人多地少,環境容量有限,農業發展的資源要素也有限。為解決這對矛盾,浙江作出了不懈努力:從2003年確立“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到提出創建生態省、建設“兩富”“兩美”浙江,再到發力“綠色農業強省”;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如今的浙江田野,環境怡人,綠意盎然。
記者日前走進嘉興市南湖區森榮花境農場,道路兩旁種滿了各種綠色植物,農場綠草坪上,擺放著各色花卉。
“我們不僅種植水果蔬菜和花卉苗木,還做起了休閑觀光游,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有很多城里人來這里游玩。”農場負責人周根榮說。
然而4年前,這名農場主還是個年養殖出欄生豬2500多頭的養豬大戶;這個空氣清新、景色怡人的休閑觀光農場也曾是臭氣熏天的養豬場。這一變化,得益于我省開展的農業污染治理。
農業治污,先從治理畜禽養殖污染發力。浙江在全國率先劃分縣域畜禽養殖禁限養區,依法限期拆除影響環境的“低小散亂”養殖場(戶),3年來全省共調減生豬存欄750萬頭。通過優化生態區域布局,如今浙江的生豬養殖總量、布局結構已趨于科學合理,農村環境明顯改善。
相比養殖業,種植業雖然聞著不臭,但由于長期來農藥化肥過量施用,以及農業廢棄物處置不當等,也給環境帶來一定污染。為治理種植業帶來的面源污染,浙江各地高招迭出:為了減少化肥施用,大力推廣沼液、有機肥、緩控釋肥料和測土配方施肥;為了減少農藥使用,采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結合的辦法;為了減少“白色垃圾”,通過集中回收和專業化處理,讓農資廢棄物“回家”……數據顯示,2016年與2013年相比,全省化肥(氮肥)使用量減少12.4%,農藥使用量減少20.4%,比全國提前7年實現零增長。
在浙江,村莊美,田園也美。“兩美”,離不開循環農業的發展。以龍泉市蘭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為例,該示范園區內現有養豬場13個,常年存欄生豬2萬頭。為解決養殖污染,園區內20多座山都鋪設了沼液利用管網。豬尿經沼氣設施處理后變成沼液,再通過管網噴施到周邊農作物上,豬糞則運到加工廠制成有機肥,用于園區內農作物種植,實現了污染物零排放。“蘭巨”只是浙江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幾年來,浙江通過摸索,形成了三級生態循環模式: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和縣域大循環。
2016年,浙江還專門啟動“打造整潔田園、建設美麗農業”的專項行動,旨在推動農業成為美麗產業。
村莊變美了,天空更藍了,水也更清了……在“兩山”理論指引下,浙江農村更美了。
農民變富了 增收找到“金鑰匙”
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不僅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農增收的重要渠道。浙江在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建設、致富農民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各顯神通: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使農民走上致富路;依托好山好水好風光,推進農旅深度融合,使之成為農民增收新渠道……
“我們種的葡萄最貴的每公斤能賣到160元。”天臺縣九穗兒生態種植園負責人葛凌騰的話,著實讓記者感到驚訝。葡萄賣得這么貴,底氣哪里來?葛凌騰給出了答案。
在種植園入口處,一個二維碼標識格外醒目,記者拿出手機一掃,上面顯示出詳細的農藥及肥料使用情況等信息。進入種植園,葛凌騰就近打開一個太陽能殺蟲燈下的箱子,箱內是被殺死的各種害蟲。
葡萄園內,黑麥草長勢旺盛。葛凌騰告訴記者,黑麥草一年能收80噸,直接還田做有機肥,每畝可減少化肥使用量50%-60%。園內的30盞太陽能殺蟲燈、3萬多張黃綠藍三色粘蟲板為葡萄“站崗放哨”,擔負著殺蟲工作。葛凌騰說:“這里產出的葡萄農藥殘留零檢出,當然可以賣出好價格。”
“稻草能賣錢了,哪還舍得燒啊!”日前,海鹽縣通元鎮農民陳仕芬笑著對記者說,2016年賣稻草收入1000多元。近年來,海鹽在推廣秸稈還田的同時,還以秸稈為原料,生產燃料棒和顆粒飼料,走出了秸稈生態利用的新路子。
記者在位于該縣沈蕩鎮萬勝村的海鹽縣吉能生物質燃料有限公司沈蕩分公司生產車間看到,木屑、稻草等廢棄物,經過機器加工,成了一根根燃料棒。公司負責人張文良說:“這些燃料棒是替代石化能源的環保產品。”
張文良告訴記者:“農民會主動把秸稈送到公司,初步估算農民因此每畝可增收120元至150元。”
海鹽的另一家秸稈固化成型企業——海鹽藍天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建成4條生產線,年處理1.5萬畝農田產生的農作物秸稈。
以前被露天焚燒或棄之田頭地角的秸稈,現在成了能賣錢的“寶貝”,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在農民心中確立了發展農業必須保護環境的理念。如今,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的故事不斷在浙江大地演繹:用秸稈作湖羊飼料、用秸稈栽培食用菌、用秸稈加工生物燃料……據悉,我省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杜絕露天焚燒為目標,大力推進秸稈資源化、產業化利用。截至2017年9月底,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87%,比2012年提高了14.78個百分點,超過全國同期利用水平10個百分點。
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是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時的基層聯系點。這些年來,下姜村先后建成了60畝草莓園、150畝水蜜桃園、500畝中藥材園,打造了8個農業產業區塊、6個經濟作物種植區,發展農家樂和精品民宿,去年接待游客10多萬人次。發展生態高效農業富裕了村民,村民人均收入和10年前相比,增長了6倍。
近年來,隨著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建設的推進,綠色發展已成為浙江農民增收的新引擎。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浙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6元,比上年增加1741元,連續32年居全國各省區首位。
善于創業、勇于創新的浙江農民,在“兩山”理念的指引下,在田埂上奔跑,在田野里掘金,保護了“綠水青山”,筑起了“金山銀山”。
機制變活了 源頭引得活水來
“敢為天下先”的浙江人,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中敢于率先探索,勇于創新實踐,善于持之以恒。
列入試點省后,浙江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咬定建設目標不放松。3年多來,農業部、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視,緊緊圍繞試點省建設“一控兩減三基本”(即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化肥、化學農藥用量減少,畜禽養殖排泄物及死亡動物、農作物秸稈、農業投入品廢棄包裝物及廢棄農膜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目標任務,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并重、面上推進與示范創建并舉、目標實現與制度創新并行,試點省建設部署周密、工作有序、推進有力。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農業生態布局日益優化,養殖污染治理全面突破,化肥農藥減量持續推進,循環利用率不斷提高。
為推進試點省建設取得實效,浙江強化頂層設計,致力于制度創新,通過源頭控制投入、過程清潔生產、種養結合,實現生態循環,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放心、綠色。按照“一項目標任務、一個推進方案、一套支撐政策”思路,浙江著力在制度創新上大膽探索。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決定、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辦法等法規規章;省政府制定了農業廢棄物處理與利用促進辦法、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意見等;組織編制了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十三五”規劃。由30多個法律法規、政策意見、實施方案、行動計劃組成,包括資金補助、考核機制在內的保障體系基本建成。
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除了政策引導外,還需資金投入。為此,浙江省在財政上優先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建設。據介紹,“十三五”以來,浙江每年新增生態循環農業專項資金1億元,用于區域性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建設。同時,引導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
如今的浙江大地,生態循環農業“遍地開花”,目前已在3個設區市、41個縣(市、區)整建制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建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布局建設示范區110個(面積150萬畝)、示范主體1000個、生態農(牧)場近萬個,形成了綠色發展生態布局。
綠色元素的注入,生態循環的探索,讓浙江現代農業發展如虎添翼,領跑全國。邁入新時代的浙江農業人并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他們正以“水滴石穿”之韌勁,深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謀農業綠色發展之策,求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保護“雙贏”。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遼寧將實施6項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
- 下一篇:昆明農業走入“互聯網+”時代


